社群实践 – 回应疫情的集体叙事计划 | 社群實踐 – 回應疫情的集體敘事計劃

简体版

 

回应疫情的集体叙事计划

2020年2月,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初,一群来自华人社群的叙事实践者共同进行了应对全球新冠疫情的集体叙事实践。让我们访谈其中几位参与者,一起来听听其中故事。

秦安琪(Angela):  鸿儒, 你可否和大家分享中国内地的集体叙事计划是怎么开始的?

梁鸿儒(Hong-Ru):刚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对集体叙事的工作还不了解,但当David Denborough邀请我们去参加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解决问题会有一些现成的答案,有专家和权威机构给我们带来一些正确的信息,但这些答案和信息可以涵盖的范围是有限的,而每个人在生活里面可能需要面对的挑战其实是不一样的。例如这次疫情期间,权威的知识可以告诉大家应该怎样防疫,但是却没有办法一一察知具体的个人困境,例如,有人在封锁期间要长期独处,会遇到什么困难,要怎么办?也相反地有人需要很多人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过会有什么挑战,要怎么解决?还有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理解的差异的情况下,怎么跟身边的小朋友和长者解释这个疫情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安老院不开门,老人在家护理怎么做?宠物交托在宠物托儿所,因隔离回不来取走了怎么办?那这些事可能就不是官方可以关注到的层面,因为他们也在做一些其他事情,那这些事情,这些我们并不熟悉的挑战,就会需要人们自发去组织和尝试,找到一个可行的办法;我觉得我们作为第一批遭受疫情冲击的国家,人们应该有很多经验可以分享出来的,就像David在邀请函里面提到的,当时逐渐有些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受影响,我们当时的情况很可能就会发生在其他地方,这是我们人类面临的共同的挑战,我们其实可以一起面对,再一些很具体的困难上我们可以贡献各自的智慧。那我们(我,Sophie,Jun,Angela)就起草了一份邀请函,将这个想法传递出去,去收集大家在疫情期间的迎接挑战的在地知识和经验。

侯君(Jun):我们共同讨论和学习了集体叙事的概念,一起设计了一些问题在网上发布,邀请人们填写问卷或网络访谈分享他们的故事,也采访了一些身边的人。第一个问题是探索疫情的影响。我们会问,疫情为你和身边的人带来了哪些影响?疫情让你的生活发生了什麽变化?接着,我们想了解人们为回应困难作出的努力,也让他们通过分享有机会为别人作出贡献。例如,我们会问:面对困难,你采取了什么行动,运用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你做些什麽度过这段居家隔离的日子?有什么重要的价值观和信念支撑着你?疫情中,你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想要分享给他人?这些问题希望传达叙事实践中的一个理念,“没有人是痛苦的被动接收者”,人们总是以或大或小的行动回应和影响着困境。另外,我们还会问人们:疫情期间,发生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事?有哪些重要的故事影响了我们,值得被铭记与流传?这些问题让人们看到他人和社会如何对困境作出反应,将个人故事和更大的文化故事联系起来。我们也会问,你想对自己和正在经历疫情困境的人们说些什么?希望故事的分享可以创造更多人与人的联结。

鸿儒:因为我自己比较习惯在互联网的一些信息交流,我就将这个邀请发在知乎,微信公众号等一些网络平台上,版面编辑也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义,让系统帮忙推荐了这个页面,朋友们也觉得这个想法很棒,帮忙转发的很多。收到了很多真诚的回复,我这边收集到的回答比较偏向于独居的朋友,他们分享了很多怎么在封锁期间一个人安排生活和调节心情的办法,还有就是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太无聊而过度关注网络信息,对于互联网上的信息纷繁复杂,可以怎样进行筛选,维持自己的心理界限,不要被不必要的信息影响到自己的心情,专注在目前能做的有价值的事情上。还有就是分享一个人吃饭怎样配搭可以有吃营养又不容易发胖的。还有就是适合居家情况下,利用家庭环境进行运动的经验。或长或短的回复,可能不会适合所有人,但都会又可能帮助到某些在相似处境的人。

Jun:我访问了一些身边的小朋友和幼儿园老师们。大家告诉我,在疫情期间无法到校上学,但是每天都会通过微信或网络视频保持联系,有的学校会通过云课堂继续每天的学习和活动。有爱的老师们创作了一些防疫歌谣和抗疫故事,我们获得幼师口袋的授权,将老师写的故事翻译成英文分享给大家。同时,小朋友们学会了洗手、防疫等新知识技能,一些小画家将自己的感受用缤纷的色彩付诸纸上。在走访身边故事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比如:有人分享戴口罩不舒服的感觉,“满脸汗水,呼吸不畅快”,也有人会分享“戴上口罩,看满大街颜值都提升了,真养眼”;有人讲疫情期间“困”在家里太久,也有人提到“从来没花这么长时间,每天和家人朝夕相处,感觉更爱家了”;有人感慨隔离期间的孤立和无聊,也有人感慨“难得有一段时间留给自己”。这非常有趣,同一件事情,人们的回应是非常不同的,我们无法再把事情单纯地分为“好”或“不好”,而“好”或“不好”是由每个人自己定义的。人们分享自己的故事,也听到别人的故事,从而对同一件事创造了更多的理解。我还发现,突如其来的疫情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挑战的时候,也让人们的聪明智慧闪耀出来;在感受困难的同时,也让人们应对困难时的乐观和勇敢绽放出光彩,不仅温暖自己,也温暖了身边的人们。人说:时势造英雄,也许英雄造时事,也许这两者本就是一件事。

鸿儒:我觉得对我有个很重要的启发,就是其实我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就已经在进行一个集体的协作,我,Sophie,Jun擅长的事情都不一样,然后我们分享我们的视角,看到不一样的困境,提出不同的关切,分享我们知识和技能,去做这件事,出来的结果的丰富程度,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单独做到的,这是一个开始,这个项目这样的运作和项目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我们邀请大家分享各自的技能和智慧,来面对一个共同的挑战。这种协作并不是需要我们去改变自己去拥有某种知识才有资格参与,而是只要分享每个人和群体当中的一些直接经验,就已经让这件事变得丰富,变得更有可能帮到其他人。

Sophie: 你说的让我想到,和陌生人聊天,与大家一起收集各种故事,和朋友文佳一起在公众号上记录故事邀请人们回应,都在努力与更多的人连结,尝试与以往“独处”、“害羞”等不同的角色,我想这也是我们对疫情的一种回应,也让我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鸿儒:我们在当时因为处在封锁之中,能使用的渠道,所能接触的到人群的是非常有限的,就仅包括哪些习惯使用网络的人群。还有很多不习惯或者无法使用网络的人们,其实无法接触到,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我们能收集到的内容。但其实往往是连网络都无法使用的人们,是更需要帮助的,他们更有可能处在信息和物资都流通不便的处境中,他们的困境也可能更不为人知。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些中间人,能使用网络通讯同时又能接触到网络意外的人群的朋友来帮忙收集和传达;所以再后来我们在准备这个视频的期间,就希望这可以成为一个开放的项目,将会持续的招募在地的抗疫智慧,一方面是因为之前提到的覆盖程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本次疫情发生至今,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它的影响已经不仅限于直接对身体带来的影响了,它的影响已经扩展到生活的每一方面并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持续,所以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具体的,在地的描述以及相应的智慧可以得到共享。

所以在最后在这里发出邀请,希望你们能一同参与到这个共享计划中。

繁體版

 

回應疫情的集體敘事計畫

2020年2月,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初,一群來自華人社群的敘事實踐者共同進行了應對全球新冠疫情的集體敘事實踐。讓我們訪談其中幾位參與者,一起來聽聽其中故事。

秦安琪(Angela):  鴻儒, 你可否和大家分享中國內地的集體敘事計畫是怎麼開始的?

梁鴻儒(Hong-Ru):剛開始做這個專案的時候我對集體敘事的工作還不瞭解,但當David Denborough邀請我們去參加的時候,我就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可能已經習慣了解決問題會有一些現成的答案,有專家和權威機構給我們帶來一些正確的資訊,但這些答案和資訊可以涵蓋的範圍是有限的,而每個人在生活裡面可能需要面對的挑戰其實是不一樣的。例如這次疫情期間,權威的知識可以告訴大家應該怎樣防疫,但是卻沒有辦法一一察知具體的個人困境,例如,有人在封鎖期間要長期獨處,會遇到什麼困難,要怎麼辦?也相反地有人需要很多人擠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面過會有什麼挑戰,要怎麼解決?還有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理解的差異的情況下,怎麼跟身邊的小朋友和長者解釋這個疫情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免產生不必要的恐慌?安老院不開門,老人在家護理怎麼做?寵物交托在寵物托兒所,因隔離回不來取走了怎麼辦?那這些事可能就不是官方可以關注到的層面,因為他們也在做一些其他事情,那這些事情,這些我們並不熟悉的挑戰,就會需要人們自發去組織和嘗試,找到一個可行的辦法;我覺得我們作為第一批遭受疫情衝擊的國家,人們應該有很多經驗可以分享出來的,就像David在邀請函裡面提到的,當時逐漸有些國家和地區也開始受影響,我們當時的情況很可能就會發生在其他地方,這是我們人類面臨的共同的挑戰,我們其實可以一起面對,再一些很具體的困難上我們可以貢獻各自的智慧。那我們(我,Sophie,Jun,Angela)就起草了一份邀請函,將這個想法傳遞出去,去收集大家在疫情期間的迎接挑戰的在地知識和經驗。

侯君(Jun):我們共同討論和學習了集體敘事的概念,一起設計了一些問題在網上發佈,邀請人們填寫問卷或網路訪談分享他們的故事,也採訪了一些身邊的人。第一個問題是探索疫情的影響。我們會問,疫情為你和身邊的人帶來了哪些影響?疫情讓你的生活發生了什麽變化?接著,我們想瞭解人們為回應困難作出的努力,也讓他們通過分享有機會為別人作出貢獻。例如,我們會問:面對困難,你採取了什麼行動,運用了哪些知識和技能?你做些什麽度過這段居家隔離的日子?有什麼重要的價值觀和信念支撐著你?疫情中,你有哪些寶貴的經驗和智慧,想要分享給他人?這些問題希望傳達敘事實踐中的一個理念,“沒有人是痛苦的被動接收者”,人們總是以或大或小的行動回應和影響著困境。另外,我們還會問人們:疫情期間,發生了哪些令你感動的事?有哪些重要的故事影響了我們,值得被銘記與流傳?這些問題讓人們看到他人和社會如何對困境作出反應,將個人故事和更大的文化故事聯繫起來。我們也會問,你想對自己和正在經歷疫情困境的人們說些什麼?希望故事的分享可以創造更多人與人的聯結。

鴻儒:因為我自己比較習慣在互聯網的一些資訊交流,我就將這個邀請發在知乎,微信公眾號等一些網路平臺上,版面編輯也覺得這個事情很有意義,讓系統幫忙推薦了這個頁面,朋友們也覺得這個想法很棒,幫忙轉發的很多。收到了很多真誠的回復,我這邊收集到的回答比較偏向于獨居的朋友,他們分享了很多怎麼在封鎖期間一個人安排生活和調節心情的辦法,還有就是一個人可能會因為太無聊而過度關注網路資訊,對於互聯網上的資訊紛繁複雜,可以怎樣進行篩選,維持自己的心理界限,不要被不必要的資訊影響到自己的心情,專注在目前能做的有價值的事情上。還有就是分享一個人吃飯怎樣配搭可以有吃營養又不容易發胖的。還有就是適合居家情況下,利用家庭環境進行運動的經驗。或長或短的回復,可能不會適合所有人,但都會又可能説明到某些在相似處境的人。

Jun:我訪問了一些身邊的小朋友和幼稚園老師們。大家告訴我,在疫情期間無法到校上學,但是每天都會通過微信或網路視頻保持聯繫,有的學校會通過雲課堂繼續每天的學習和活動。有愛的老師們創作了一些防疫歌謠和抗疫故事,我們獲得幼師口袋的授權,將老師寫的故事翻譯成英文分享給大家。同時,小朋友們學會了洗手、防疫等新知識技能,一些小畫家將自己的感受用繽紛的色彩付諸紙上。在走訪身邊故事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比如:有人分享戴口罩不舒服的感覺,“滿臉汗水,呼吸不暢快”,也有人會分享“戴上口罩,看滿大街顏值都提升了,真養眼”;有人講疫情期間“困”在家裡太久,也有人提到“從來沒花這麼長時間,每天和家人朝夕相處,感覺更愛家了”;有人感慨隔離期間的孤立和無聊,也有人感慨“難得有一段時間留給自己”。這非常有趣,同一件事情,人們的回應是非常不同的,我們無法再把事情單純地分為“好”或“不好”,而“好”或“不好”是由每個人自己定義的。人們分享自己的故事,也聽到別人的故事,從而對同一件事創造了更多的理解。我還發現,突如其來的疫情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新挑戰的時候,也讓人們的聰明智慧閃耀出來;在感受困難的同時,也讓人們應對困難時的樂觀和勇敢綻放出光彩,不僅溫暖自己,也溫暖了身邊的人們。人說:時勢造英雄,也許英雄造時事,也許這兩者本就是一件事。

鴻儒:我覺得對我有個很重要的啟發,就是其實我們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就已經在進行一個集體的協作,我,Sophie,Jun擅長的事情都不一樣,然後我們分享我們的視角,看到不一樣的困境,提出不同的關切,分享我們知識和技能,去做這件事,出來的結果的豐富程度,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單獨做到的,這是一個開始,這個項目這樣的運作和專案的目標其實是一致的,我們邀請大家分享各自的技能和智慧,來面對一個共同的挑戰。這種協作並不是需要我們去改變自己去擁有某種知識才有資格參與,而是只要分享每個人和群體當中的一些直接經驗,就已經讓這件事變得豐富,變得更有可能幫到其他人。

Sophie: 你說的讓我想到,和陌生人聊天,與大家一起收集各種故事,和朋友文佳一起在公眾號上記錄故事邀請人們回應,都在努力與更多的人連結,嘗試與以往“獨處”、“害羞”等不同的角色,我想這也是我們對疫情的一種回應,也讓我學到新的知識和技能。

鴻儒:我們在當時因為處在封鎖之中,能使用的管道,所能接觸的到人群的是非常有限的,就僅包括哪些習慣使用網路的人群。還有很多不習慣或者無法使用網路的人們,其實無法接觸到,這就極大地限制了我們能收集到的內容。但其實往往是連網路都無法使用的人們,是更需要幫助的,他們更有可能處在資訊和物資都流通不便的處境中,他們的困境也可能更不為人知。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一些中間人,能使用網路通訊同時又能接觸到網路意外的人群的朋友來幫忙收集和傳達;所以再後來我們在準備這個視頻的期間,就希望這可以成為一個開放的項目,將會持續的招募在地的抗疫智慧,一方面是因為之前提到的覆蓋程度的問題,另一方面,本次疫情發生至今,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背景,它的影響已經不僅限於直接對身體帶來的影響了,它的影響已經擴展到生活的每一方面並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持續,所以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具體的,在地的描述以及相應的智慧可以得到共用。

所以在最後在這裡發出邀請,希望你們能一同參與到這個共用計畫中。

Leave a Reply